台中市國教輔導團社會領域【教學原理與設計】讀書會補充資料
郭至和
|
九十二學年度第二學期 |
※ 閱讀書籍—沈翠蓮(2003):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第十章討論教學方法與設計) ※ 引伸閱讀— 一、
林朝鳳(1996):討論法。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53-70頁)。台北:師大書苑。 二、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三、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學富文化。 四、 黃政傑主編(2000):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 本章重點摘要: 一、討論教學法的意義:「一群人為了達成某種教學目標,齊聚一起,經由說、聽和觀察的過程,彼此溝通意見。」(Gall,1976)所以討論法是由團體中的每一成員共同參與的活動,教師和學生就某一主題進行探討,以尋求答案或能為多數成員所接受的意見。 二、討論教學法的特性:人數限制、情境設計、討論途徑、討論目的、小組互動 三、討論教學法的功能: (一)認知方面: 1.熟悉教材內容要點 2. 檢視思考問題態度 3.養成解決問題能力 (二)情意方面 1.激發學習興趣 2.凝聚團體向心力 3.促進團體自我瞭解 (三)技能方面 1.發展批判思考能力 2.培養民主參與的技巧 四、討論教學法的種類與模式:討論教學法的種類或類型很多,例如:團體討論(group discussion)、小組討論(small-group discussion)、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角色扮演(role-playing)、辯論式討論(debating discussion)、對話式討論(dialog discussion)、座談會……等。一般而言,在班級團體情境中,團體討論、小組討論是最常被使用的討論法。 五、討論教學法的應用時機(林朝鳳,1996): (一)富有爭議性的問題:當研究的問題具有爭議性質時,宜給予學生討論的機會,由此可培養同學思考力、發言能力,並開闊其胸襟,容納他人意見的雅量。 (二)具有多種可能答案的問題:當問題具有多種解決的途徑,或非個人力量能獲得圓滿解決時,應給予學生討論的機會,藉以互相啟發,互相增益,並尋求較佳的解決方法。 (三)欲建立或改變個人的行為時:教學時如果希望學生能確實產生某種行為,可由學生相互討論,共同商決並採取行動,在團體目標、團體規範的互動中,可以澄清價值,樹立標準,並逐漸形成價值和態度,從而建立或改變個人的行為。 六、引導小組討論的技巧:(一)發展傾聽技巧。(二)安排情境。(三)選擇好的討論議題。(四)培養學生提問和回應能力。(五)激勵成員積極參與並積極回饋。(六)妥善處理僵局。 七、討論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一)教學準備 1.選擇問題 2.蒐集資料 3.成立小組 4.訂定時間 5.排列座位 6.分配角色 (二)正式進行教學 1.引起動機 2.設計並發下討論問題 3.說明程序 4.進行討論 (三)評鑑階段 1.綜合歸納 2.總體評估 八、討論教學法未受重視的原因(林寶山,1988): (一)沒有充裕的時間或場地可供討論。 (二)未具熟練的發問及討論技巧。 (三)教室氣氛不夠開放、自由。 (四)教師主題和目的不明確。 (五)教師具有權威的態度。 (六)教師未具有效的班及管理技巧。 (七)班級人數過多。 (八)學生未具發問、傾聽及討論技巧。 ※ 教學實例分享: 一、 教學單元:國小三年級社會領域第三單元「認識村里之寶」(翰林版) 二、 教學目標: (一)能明確表達個人對於學校、村里的看法,並培養面對不同看法的積極態度。 (二)能包容大家對於同樣事物的不同看法。 三、 教學步驟: (一)引起動機 1.課前請學生在大樹下及太陽底下各站二分鐘。 2.展示學校南棟教室未改建前的四棵大榕樹照片及馬路中央有廟宇和大樹的照片。 3.請學生猜測大樹在馬路中央的原因,並提問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4.教師提問:大家一同生活在學校,為什麼對於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 5.回顧上一學期參觀軍福宮後的老樹故事,喚起學生對於曾經被砍伐老樹的記憶。 (二)設計並說明討論問題 ※教師提出村裡的事件:因為道路需要拓寬,剛好影響里內百年老樹的生存,你 認為老樹應該保留或是砍除?為什麼? (三)說明程序 1.討論題目時間:全班分成六組,時間三分鐘。 2.上台報告時間:每組一到二分鐘。 3.討論遵守規則:討論完畢小組舉手後安靜趴在桌上。 4.增強和評量:報告最優前三組可以加分。 (四)進行討論 1.巡視各組並回應同學問題(各組選出記錄同學) 2.學生問題的明確回饋 (五)綜合歸納 1.教師可以以樹狀圖列出可能解決的方式。
2.教師提問: (1)當村里居民對於村里的公共事件有不同的看法時,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為村里最最好的決定? (2)聽到和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見時,你會如何處理呢?
(六)總體評估: 1.表揚優秀前三組,檢討過程中可以改進的地方。 2.完成習作3-1。
|